捐赠人讲述|赶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送上的“礼物”
今天,我们迎来的这位捐赠人是现年64岁的王毅,退休前他曾担任过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这较普通人多一筹的专业背景,到底为他的收藏和捐赠故事添了哪些精彩呢?赶紧来先睹为快吧。
以下内容为捐赠人王毅口述
经编辑整理有删节
提前启动两年多
北京冬奥前压哨送心意
1980年第13届冬季奥运会
中国代表团官方纪念封
北京冬奥会是2022年的开年大事,而我的开年大事就是终于赶在盛会开幕前,把新中国在1980年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时印制的代表团官方纪念封顺利捐给了上海体育博物馆。
从我在加拿大的朋友寄出国际快递,到走完全部流程送到上海,送到我手里,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当中的耗时比以往更久。等我真正拿到这份纪念封时,已是今年元旦后,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日子已经很近了。还好,捐赠和展出的过程比较顺利,我很高兴看到自己觅来的这份纪念封出现在了上海体育博物馆的第二展厅“奥运之光”内。
其实,我从2020年开始就在托国外的朋友帮忙寻找与中国相关的冬奥老物件。不过,由于隔着山海,进程就比较慢,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终于找到适合的收藏对象。
1980年,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这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届冬奥会。我收集到的这份纪念封是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特别印制的,比较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身边的文博行家
资深的运动达人
南京西路上的体育大厦是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体育博物馆就办在这栋历史老建筑里。因为它距离我退休前供职的单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只有300多米距离,进进出出都会经过,所以真就像邻居一样,对那里很有亲切感。
讲到文博行业,我比旁人要多一些专业对口,曾担任过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另外,在业余收藏这件事上,我已经有40多年经验,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爱好运动,在中学时曾代表长宁区参加市级马拉松赛,退休后我保持日均两万五千步以上,同时也关心体育大事。
以上这些都让我在进行体育收藏时会更有方向感和针对性。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海报
在我这次陆续捐出的10余件收藏中,除了冬奥会纪念封,最有故事的应该要数1959年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的画册和海报。
它们是我在10多年前分别于北京和上海两地购入的。画册是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书店的一次拍卖上买入的,海报则是之后在逛上海的古玩城时淘到的。因为它们之间有呼应,所以配套收藏起来更有意义。
市井寻珍精打细算
愿“体育之窗”春风化雨
花钱、花时间去收藏老物件,然后再无偿捐出来,有人问我图什么?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平时花100元买运动鞋都会纠结,在淘藏品时也会精打细算地议价。但是,收藏是我的爱好,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有机会抚今追昔则是一种情怀。对我来说,这就值了,太值了。
上海体育博物馆
上海体育博物馆在去年开馆,坦白说,我真挺激动的。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申城市民终于拥有一扇开在家门口的“体育之窗”了,终于能近距离感受体育文博的魅力了。
与国际上相比,国内以体育为主题的博物馆,大都处于初创阶段。越是早期藏品和资料比较少的时候,就越是需要来自民间收藏界的支持。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开馆的第一年里,我走进上海体育博物馆看了三回展,感受到了馆方的创意和用心,并且我相信它一定可以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期待这扇“体育之窗”更透亮、更多彩,也更走入市民的心。
“小体词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小体词典”包含4个词条
图:上海体育博物馆展板照片
《奥林匹克 上海记忆》、《上海体育志》
编辑:杨喻、杨叶
审核:孙玮钧
点击上图小程序
小体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shtyxxy@126.com